
数说公园城市建设
截至目前,全市公园城市建设已完工项目350个,整治建设山头公园60个、城市绿道102公里、口袋公园60个、林荫廊道50条、立体绿化110处。
■在市南区大尧三路转角处,一座以音乐为主题的口袋公园十分亮眼,市民穿行其中,宛若画中游。(资料照片)
备受市民关注的太平山中央公园、浮山森林公园高品质保护提升工程有序推进。太平山整治提升和生态修复项目(一期)已全部完工,二期项目7.75公里生态绿道计划年底前贯通。浮山防火通道(绿道)13.5公里主线已全部贯通。同时编制《浮山森林公园总体规划》,加强浮山森林防火和森林生态修复。
青岛要建设怎样的公园城市?在越来越多的青岛城市宣传片、航拍视频中,都呈现出这样的画面:一座拔节生长的青青之岛愈加灵动、葱郁,蓝绿相依、山海城相融的空间格局徐徐展开,一幅“园在城中、城在园中”的城市图景被逐步擘画出来。
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,推进公园城市规划建设,高标准建成一批城市公园、山头公园和口袋公园,让市民推窗见绿、出门入园。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主席团第四次会议决定,将《关于高品质保护提升太平山中央公园和浮山森林公园的议案》作为大会议案之一。
漫步太平山、浮山,“风光更迤逦”成为市民游客的共识:“今年,太平山绿道串联起中山公园、动物园、植物园、榉林公园,还拆除了部分围栏,这里敞开的不仅是风景、更是心情。”“我每周都会去中山公园遛弯,今年这里多了花溪谷、彩虹栈道、桃源山语等许多景观,真是‘常逛常新’。” “我常常去爬浮山,市南、市北、崂山段的景致各有特色,季节不同,韵味也不同。”……
太平山、浮山的葳蕤生长,是青岛山头公园整治工作的一个缩影。目前,我市以“拆实墙、还绿景、通园路、便市民”为主,整治完成60个山头公园,为每座山头“量身打造”出自己的特色,在做好生态文章的同时,也做好特色文章,让山体与城市自然交融,实现更大的综合效益。其中,老虎山、金岭山、丹山、徐山、岘山等一批山头公园受到市民的青睐。
如果说,山头公园犹如一块块碧绿的“翡翠”镶嵌在城市的巨幅画卷中,那么口袋公园则如同洒落的珍珠,星罗棋布在城市的坐标之中。在崂山区劲松五路东侧口袋公园,占地约3000平方米的区域内集儿童玩耍、邻里交流、康体健身、漫步休憩于一体,可谓“麻雀虽小,五脏俱全”;在市南区大尧三路音乐主题口袋公园,市民游客穿行其中,脚下是黑白交错的“钢琴键”地画,周围是鲜花与乔灌木簇拥,耳畔不时能听到悦耳的琴声;在市北区宣化支路口袋公园,巧借地形布局做了南北两处各有特色的口袋公园,并配置廊架及休闲座椅等,满足老城区居民的休闲娱乐需求……
近年来,青岛充分利用城市边角地、闲置地建设口袋公园,将隐藏在城市角落的微小空间升级改造为适合市民日常休闲的载体,有效满足群众对公园、绿地及休闲娱乐场所的需求,让市民“推窗见绿、出门入园”的生活场景逐步成为现实。
如同口袋公园一样不断延展的绿色空间,还有城市绿道。在滨海绿道西陵峡路段,沿海一线的步道焕然一新,周边打造有“海乐园”等节点游园,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在此处漫步、游玩;在浮山上,绿道基本贯通,真正实现“三段连攀”,观景木栈道、休闲大草坪、童趣园等“新花样”频现……宛如“项链”的城市绿道,正连点成线、线线成网,串联起山头公园、口袋公园、城市绿地等“翡翠”“珍珠”般的生态空间,重塑城市形态。
目前,我市正在不断完善全市绿道系统,通过绿道充分串联山体、河流、公园、道路,形成公园城市网格体系。重点实施3项绿道骨架工程,完善“一线、一环、三山”绿道体系,即滨海绿道、城区绿道环、浮山、太平山、午山环山绿道,建成绿道网络。
透过一座座山头公园、一处处口袋公园、一条条城市绿道,我们不难看出一座公园城市的雏形渐显。根据《青岛市公园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方案(2022-2024年)》,我市明确利用三年时间推进“12131”系统工程。即:构建1个城市绿道网络、建设200处公园绿地、打造100条林荫廊道、推进300处立体绿化、实施1项生态绿化工程。
同时,借鉴成都等城市公园城市建设经验,正在编制公园城市建设规划,初步提出“海滨风景、公园生活、魅力都市”的核心发展目标,规划打造生态海湾之城、全域公园之城、活力场景之城、魅力风景之城等7项建设子目标,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“海湾公园城市”。
人民城市人民建,人民城市为人民。推动公园城市建设,是一场人与城“双向奔赴”的时代故事,种下的不仅是绿色希望,更是民生幸福!
青岛农业大学艺术学院环境设计景观教研室主任 陈阳:
让公园城市成为契合大众审美的艺术品
作为生态文明发展的新范式,公园城市建设推进正酣。在陈阳看来,公园城市的发展,就是希望改变以往城市发展进程中重经济、重规模、重物质基础的单点孤立发展的思维模式。公园城市,是一个城市发展与自然和谐共生宏观大生态的概念,是一个物质、经济、文化、自然、环境共生的生态闭环。其中哪一个环节滞后,势必影响整体发展。“城市除了基础建设外,还应该包含人文意识形态的提升,将提高大众审美与城市建设相结合。大众审美不仅局限于城市广场、单体公园、街道花园、购物中心等城市个体空间单元,也融入城市整体规划、城市风貌、空间布局和社会经济发展之中。”陈阳进一步解释道。
陈阳认为,城市是美学走向生活的典型场景。在美学的视野下,城市是一件由人创造出的艺术品,而公园城市就是这件艺术品的具体承载形式。目前,许多城市在建设过程中,存在千城一面、“摊大饼式扩张”等现象,造成了城市的审美疲劳和审美混乱。因此,城市建设与大众审美应相互影响,一方面,城市建设应由高层次的设计师参与进来,进而影响引导市民的审美层次;另一方面,城市建设也应该让市民充分参与进来,反哺城市的建设。